圳頭窯博物館
圳頭窯藝園區,是王龍德夫婦共同打造的藝術創造、展示空間,其工作室名為「陶醉」,主人醉心於陶藝,園區內陶藝作品醉人、咖啡醉人,連夫婦倆的鶼鰈情深,也讓人欣羨陶醉。醉陶工作室的窯,乾淨明亮,一公頃多土地,除了王龍德自己的工作室、還有畫家太太王秀甄的繪畫工作室、教學區、燒陶區,以及可讓人散步、發呆的景觀園區。走入醉陶,映入眼簾的是掛著一張張陶製面具的瓜棚,在這一千多張的「人海」中,絕對找不到表情相同的臉。
在和煦陽光作伴下,第一站我們先前往「圳頭窯藝──醉陶」接受藝術的洗禮。「圳頭窯藝」是陶藝家王龍德與畫家王秀甄夫婦攜手開創的園地,在大片自然環境裡結合休閒、人文、藝術與教育推廣,園區內包含圳頭窯藝、醉陶工作室、畫家村三大主題,每一區域各具功能與特色,而在每個角落,我們也都能發現王老師的用心,將藝術與自然結合,例如燒窯區二樓的欄杆便是王老師利用廢棄的鋼筋鐵條一片片鐫刻出來,每一塊的花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園區內雖然建有「圳頭窰藝博物館」展示各式陶藝創作,但其實基於王老師「博物館園區化」的構想,整個園區就是座開放式的博物館,不只陶藝、燒窰,自然生態更蘊含了無限寶藏。王老師親切地帶領我們走逛園區,他也貼心地提醒遊客,園區有提供導覽解說服務,只要事先預約,在導覽人員的解說下,將更能領會自然與藝術的奧秘及趣味。
虎頭崁古道
「虎頭崁古道」是清道光年間修築的官道,串連銅鑼和通霄兩地,為當時最便利的交通捷徑,現今則留有當時銅鑼鄉紳集資所重修之石砌梯道,自崁頂向西陡降,留有千餘公尺的長度,掩映在濃濃的綠蔭中,透出無限幽情古意,是登山健行的熱門路線。
來到虎頭崁古道,兩旁翠綠林向中間伸長枝葉,形成綠色隧道般的美景,讓人不禁停下腳步,朝原處望去,一排排樹木生意盎然,讓人也想伸展手臂,大口呼吸芬多精。
當油桐花拜訪大自然石,吸引許多人前來邂逅這場白色的浪漫,樹梢、地上油桐花恣意放肆著,一路踩著洛了一地的潔白桐花,腳步不由得放鬆,猶如踩著白色地毯前行一樣。
走在林間小徑,步上石階步道,大地是一片欣欣向榮,不時可見相思樹、油桐樹、竹林、榕樹混生,蕨林底下棲息,鳥兒鳴唱此起彼落,好似一場歡樂派對正在舉行。
步上長條石階路,沿著稜線而行,可見有一棵高大的老榕樹,樹前立有指標,不妨於此歇息,休息一下,欣賞稜線上的風宮。往東看去,300多甲的九湖茶園盡入眼簾,往西望去,可遠眺通霄海景,景色宜人。此外,虎頭崁頂旁、相思樹下、石棚造型的土地大片丘陵,往南看去,山形突出,且山頭上為平的,就是大甲鐵砧山,朵朵白雲和盡醋蔥鬱山林、遠方的山巒構成一幅美麗的畫作。
自虎頭崁頂下行,可通往銅鑼自行車道和挑鹽古道,沿途著景觀涼亭、茶園景色、造型奇特的吊橋、鐵製造的景觀台和大草原、杭菊花田景觀,正等著大家去探索!
1.古道起迄:通霄鎮城南里直窩農路~銅鑼九湖村。
2.步道長度:約1公里。
3.步行時間:單程約45分鐘。
4.步道路徑:直窩農路->岔路口->虎頭崁頂->九湖村。
飛牛牧場
飛牛牧場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東倚火炎山脈,西面臺灣海峽,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擁有著多樣的生態相。一望無際的丘陵裡,牛隻、羊群漫步草原間,白牆紅瓦的農舍,座落在青青草地上,構畫出迷人的牧野風情。
飛牛牧場經營面積120公頃,有乳牛牧場區、牧場生態區、牧草培育區、有機蔬果區及森林保育區;內有飼養乳牛500頭,每日生乳產量約6公噸及巴貝多黑肚綿羊150頭、黑山羊、迷你馬及水禽、家畜等可愛動物;並展現季節性蔬果及樟樹林、相思樹林、油桐樹...等生態相。
現有服務設施面積計43公頃;規劃有遊客休憩區:為烤肉區、露營區、住宿區、餐廳、紀念品屋、乳製品專賣店及會議室...等;有農業經營體驗區:為草原活動區、水域生態區、乳牛生態區、黑肚綿羊生態區、蝴蝶生態區、森林浴步道、自然農園及兒童遊憩區...等。牧場主人更精心設計了自然體驗綠色教室,讓您可以享受DIY的樂趣及培養創作美學;也可以在草原上滿足您放肆的童心;與牛羊為伍、與蝶共舞;和動物們更進一步的親密接觸,探索大自然生態的奧妙。
歷經歲月的洗禮,飛牛牧場訴說出大自然的多種風情~洋溢著“春天的嬌嫩、夏天的熱情、秋天的浪漫、冬天的悠美,祂值得您細膩感受與驕傲。
房裡古城
房裡原本是道卡斯族蓬山八社-房裡社之所在地,咸豐三年,泉人在房裡庄之北建街衢,全盛時期,鹽館年產二千石,染布業也非常發達,房裡居民未方便進行商業活動,主要街道上地舖石板,房子遍搭遮雨蓬,一時蔚為不見天街,熱鬧非凡。
咸豐五年,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倡首捐款築城。房裡城周圍約三里,城牆為土石結構,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外環植刺竹,竹外有城溝,溝底遍置釘桶,頗有發展氣勢。
好景不常,光緒二年,遭回祿之災,街市廢棄,加上海線鐵路在苑裡街上設站,商業活動轉移,房裡街便逐漸沒落了。而今城牆已完全不復見,唯有北邊之大溝渠遺跡依稀可想見當時房裡城之盛況。
房裡城雖然已成為歷史,但村裡依然留有相當豐富之歷史文物,例如順天宮、房裡溪義渡碑、蔡家古厝,都是相當值得訪客深入探索的。
藺草文化館
早期的苑裡有「藺草之鄉」的美譽,只要一走進苑裡,就可以看到農田裡種植了許多藺草,因為藺草的莖柔軟而強韌,而且能除濕、除臭,非常適合用來編織,所以早在清初時,當地婦女已經利用藺草編織草蓆。經過發展及改良,到日治時代已研發出美觀的藺草帽,因為質地輕,並有自然草香味,而成為行銷全球的特產。
在民國25年時,草帽的外銷達於頂峰,年銷售量高達一千多萬頂,當時只要家中有一名會編織藺草的女性,就足以維持一家生計,所以傳統社會裡男尊女卑的觀念,在苑裡鎮並不適用,甚至還有「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流傳歌謠,其盛景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手編逐漸被機器所取代,而工資的提高,也讓婦女不願在家編藺草,而選擇到工廠工作,藺草田越來越少,整個產業也走入了歷史。為了保存這一段回憶,苑裡鎮農會便特別設立了「藺草文物館」,希望能展現苑裡的地方特色,並讓這項傳統文化技藝永續傳承。
藺草文化館面積約330平方公尺,座落於苑裡鎮農會山腳辦事處旁,是以閒置的農會倉庫整建、重新規劃而成,外觀以紅磚。館內的空間規劃成不同的主題區,分別為帽蓆文化區、展售區、農村古文物展示區、米文化區、民俗文化區等,向民眾訴說整個藺草編織的歷史。
此外,還有帽蓆編織示範特區和DIY教室,讓人在參觀之餘,還能透過親自動手作,更貼近這項產業。
館外種植了許多藺草及火炎山赤松,與一旁的稻田彩繪構成漂亮的風景,由於景觀會隨著四季變化,是讓民眾實際了解藺草的最佳方式。
彎麗愛情果園(苑裡鎮農會)
在歐洲,番茄有LOVE APPLE的別稱,因為成熟的番茄花開並蒂,紅通通的連結在一起,就像一對情人,所以有愛情果的稱號,這裡的溫室以種植愛情果為主,所以就取名為「愛情果園」,希望這樣浪漫的名稱在為果園做推展時,能夠讓遊客帶來一些浪漫的氣氛與記憶。
愛情果園所採用的溫室形態是在許多溫室中特地挑選出來的,因為考量台灣季節的變化,在夏季一般溫室內會形成溫度的聚集現象,而高溫對於室內栽培的作物,會造成結果困難的情況,尤其是番茄這種作物。所以,當初在做溫室形態選擇的時候,即需尋求可以降溫、散熱方便的設計,當時便選了屋頂捲揚式的結構,它的屋頂設計是整個塑膠布可以捲起至中央的太子樓下面,所以當屋頂捲起的時候,上面只剩一層細網,熱能就不會累積在室內,因此內外的溫差大約在兩度上下,再加上有裝設排風扇,萬一裡面熱導流循環不佳時,排風扇作用後,溫度會很快受到控制。
愛情果園設計之初,首次實作溫室栽培,也期許這個環境可以做到有機栽培的理念,但是發現溫室的環境雖然可以隔絕許多蟲害,卻阻止不了毒素病的發生,所以在初期栽培上損失不少。所幸我們的指導員鄭年鈞,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不斷的到外參訪與學習溫室的種植技術,來強化愛情果園的栽培經驗。
猶記得開始投注果園經營的第一年非常艱辛,技術不純熟,得不到同事的認同,還得接受代表大會對設置這個虧本的事業的指責,真是雪上加霜。所幸,直至今日,愛情果園已有盈餘,足以支付果園的經營與運作,多年的辛苦付出,總算有些成就。
目前愛情果園產品的行銷,除了觀光採果外,還跟幾個有機健康店家做結合,供貨至台中與鄰近地區有機商品專賣店,因為愛情果園在採果期間是不施用任何農藥的。此外,「愛情果園」浪漫的名稱與清新的採果體驗,早已成為中部地區最知名的休閒農業代表之一,最適合團體踏青、三代同堂親子活動。
愛情果園的溫室栽培與採果體驗,也成為許多幼稚園與小學的農事體驗戶外教學最佳場所,歡迎大家親自來體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