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

50歲後蓋一間山屋        
李家維:心安詳,人間沒有無聊事

20、30多年前,台灣一度興起一波山林夢,不少人退休後往山裡找塊地,從此隱居鄉間歲月。今年65歲的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大約30年前買下苗栗南庄一塊山頭,純粹喜歡這片大自然,什麼都不做,任這塊1萬2,000平方公尺的土地,發展出低海拔森林該有的樣子。即臨50歲時,因此地螢火蟲景象太美,便在山腳依著山勢蓋了4層樓房,自此開啟獨樂樂也眾樂樂的兩地人生。
50後若過著山居歲月,人生會有什麼不一樣?


居處山林之間,眾樂樂也是獨樂樂

迎著清冽空氣,山谷裡的風輕輕搖晃了樹影、推響了風鈴,談到他的山居歲月,原來樂趣不僅止於歸隱山林的一片幽靜,更在於熱情與冷靜,2個極端之間。
「在城市裡,你很難想像家裡來了40、50人一起吃飯,那種熱鬧的場面、彼此朋友間的交誼樂趣,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這裡因為空間大,所以隨時都有40、50人,多的時候可以到70、80人,開心得很!」李家維說,山居歲月中人際間的熱鬧關係、親切交流,是一個極端。
另一個極端是:絕對的孤寂。「享受獨處,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思緒完全澄清了,深思跟靜聽自然,那都是城市裡不太能做到的事情。」李家維說。


與其人為干預,不如把風景留給野花野草綻放

拾級而上,4層樓房一層擺放了神佛石雕、一層是客廳、一層是花房,還有一層是無隔間、擁有逼近180度的無敵山景臥房。貌似完美無瑕,但這臨山坡而築的結構,確有其保護環境的苦心。
除了一小塊平地,其餘部分使用了防腐木料架出平台,並挖出洞孔讓40年的老樹繼續生長,一方面降低對山林傷害,老樹在腰間有平台圍住也較為穩固。「如果這些防腐材不去照顧它,撐不到5年、10年的,所以當我不在以後,它自然就崩解掉了。」他提醒,若有心回歸鄉間,千萬不要自以為有個800萬元就全拿來蓋房子,想與自然共處,房子是需要花錢維修的。



李家維的園地也只在人須通行之處以石頭、水泥鋪路,至於其他部分,就交給當地野生植物布置。
「在台灣幾乎每個山區都有特殊的物種在繁盛,別再花工夫去種櫻花、茶花……你想種幾棵玫瑰、果樹,那都是奢想,原因就是病蟲害多到應付不了!」李家維在清大教書30多年,兼任自然科學博物館董事長、屏東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以及《科學人》雜誌創刊至今16年的總編輯,專家幾句話就戳中一般人想像中美好山林生活的要害:「別傻到去種一片漂亮的草坪!台灣的野花野草、芒草、鬼針草的繁殖力是超乎驚人的。」
與其人力干預,不如稍微費一點心,先把鬼針草、芒草清除掉,剩下的就讓本地的野花野草綻放真正的風采。「因為你不需要種植啊!」春天,野薑花冒頭了,八、九月一開花就是三、五個月,每天飄香;沒骨消(接骨木)也在春天長出,夏季那鮮紅果子、漂亮的花,就把蝴蝶招來了。
只是把布景清出來,自然界演員便依著時序上演了。


別傻到挑戰體力活,完美需要割捨

也許是陶淵明的影響吧,對於歸園田居,50歲後的族群多少是抱有夢想的,但或許我們也小小失憶,差點忘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其實也是與自然拔河,做著高強度的體力活。
李家維說,如果要以無毒方式去種植蔬菜、水果,需要投入的人力高過想像,「那樣的挫敗會讓人對住在鄉間感到不安、不舒服,然後撤退。」如果真想勞動,比較合適的方式是另闢一小型花房,以紗網隔絕蟲害,「人老了、年紀大了,不要跟自己的筋骨去挑戰。」所以李家維的花床是墊高的,不必太彎腰,就能輕鬆照顧。



山裡的空氣好,玻璃屋的窗子1、2年擦一次就夠;佛堂外的人工水池映照出山林的倒影,他走過,隨手撿起水面上的幾片落葉。這片園子依著尊重自然的想法,整理起來,並不太費事。
李家維務實強調,不應把鄉間生活想像得太美好,「完美,就是要去除掉很多不要的事情那才叫完美。」


對知識的渴求,就是無止境的自得其樂

遠離城市,李家維在山裡頭的自得其樂,一定還包含了他的收藏。任誰第一次進到他的佛堂肯定是驚訝的,600多座神佛雕像與古件,收藏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戰國到當代,那裡有他的興趣、更有對知識的渴求,是自得其樂的不絕源源。
布袋戲紀錄片《紅盒子》裡的戲劇之神,頭頂有螃蟹紋的田都元帥,這裡有。神像造型裡就屬濟公、三太子特別多元,他就多收幾尊。移台先祖泉州人所祭祀的廣澤尊王、漳州人供奉的開漳聖王,過去漳泉械鬥不兩立,無神論者李家維決定讓他們並肩而坐。
大約16、17年前,因看著喜歡買了第一座神像收藏,本來這空間原定要放研究收藏的化石,不知不覺就成了神佛像的藏館。笑稱自己對神力沒有感應,每座藏品都可以觸摸、研究。
「這是景泰藍的觀音,顏色配比相當鮮亮。明朝景泰年時,這種技術達到了可喜的程度,於是依著景泰年取名為景泰藍;我收到的這尊刻著『景泰年製』,這不是很好嗎?當然也可能被挖了個洞、補上這一塊,但那又何妨呢?」原來對於收藏,他對真假沒有絕對執著、對文化意涵與美學意義,更感興趣;隨手再介紹一尊,「這是遼代的玄天大帝,這種面型、衣服、龜蛇的位置,就是後代沒有的,後來都是踩在腳底下。」


忘了價位與數字,才能真正領略文物的美

有一回,實在太好奇古代佛像眼珠鑲嵌黑色玻璃珠的做法,決定犧牲一座佛像,磨掉面部漆色端詳木紋,唉呀,整張臉就一只眼皮的木紋走向不同,謎題解了一半,推估是從其中一眼挖洞貫穿至另一眼安好玻璃珠,最後再貼回眼皮。那證據呢?李家維又送神像去斷層掃描,果然雙眼間有通道貫穿。
有了假設、加以演練、產生結果、反覆推敲,科學家、學者的本位,再度浮現。
像這樣一一研究美好事物背後的知識,家裡任何角落的古件,李家維如數家珍,他不完全計較真偽,更在意的是物件在文化、工藝的特殊性,是否曾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現代人多愉快?一個3、5千元的瓷器,做得跟宋朝、拍賣市場上幾百萬、上千萬的瓷器,幾乎一模一樣。那你何不輕鬆地就買那3、5千元,享受古代帝王幾乎都拿不到的東西,只要破除了這價位上的迷思,你就真正能領略這些文物的美。」


更多時候,他以學者、科學家的身份,和山林互動、看照芸芸眾生。一隻黑色貓咪不期而遇停在門外,「喵」了幾聲似在討食,李家維雖沒開門,輕輕揮手一聲「嗨」,有種「喔!你也在這裡嗎?」的況味。


只要一直做喜歡的事,人世間絕不無聊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這是傳統對人生階段的看法。屋裡一角懸掛著7,000萬年前蛇頸龍化石,地上一字排開的是明代陪葬的幽冥大軍,或許腦中思考的時間軸遠超過於一般人,李家維提醒古今生命與現實的落差。
「現代人的人生歲月比過往讀來、聽來的,都不一樣。台灣平均年齡已經70多、80歲,應該規劃一個90歲、100歲的人生;硬要在50歲、60歲離開職場,那怎麼活?餘生是很漫長的,退休這事得好好考量。」


不像少年郎,對於熱中事物的熱情,總是張揚;聽李家維描述喜愛的事物,態度淡然而堅定。
現在的他,除了一直進行中的熱帶植物保種計畫,也在構思下一個專案:台灣蛙類的保育。台灣有36種青蛙,有10多種都處於滅絕邊緣。不久前,他才請了工班師傅,將房子後方圍起來,打算演練如何養好、繁殖台灣特有的樹蛙。這樣的計畫需要的資金、人力不高,但要唸很多書、多認識這領域的朋友。對他來說,這過程都是期待和享受!」
「人世間沒有無聊這件事。」 他說。
學海無涯,而且超級好玩不無聊,人生50的之前之後,對李家維而言,同樣的一以貫之。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