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

 

他同時也是法鼓山的終身義工。
他是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心六倫宣講團副團長/合唱團副團長、桃園地區前副召委。
他是中華太極運動養生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總教練。
他是企業負責人。



說起與法鼓山的淵源可能要追朔至那個屬於祖母的年代。
我們家是佛教家庭,
祖母的父親在政府尚未來台前,是福州地方的知名禪師(閉關數年),
祖母的大嫂在剛生完第二個孩子沒多久的時間、大哥就往生了,
身為禪師的公公就問媳婦說:妳要出家還是要出嫁?
當媳婦選擇出家後,禪師公公就為她覓得一塊地,蓋了間廟讓她修行,


金山有礦一書裡提到的葉敏姑姑就是四歲時隨著母親跟著出家大嫂一起修行。



 

民國四十幾年,祖母從大陸過來台灣,
因為祖母的房間正好在我隔壁,
所以每天都可以看見祖母穿著海青做早晚課,
當時年幼只覺得無聊、不懂這麼作有何意義,
現在回想起來,正因為她們的修行累積,
讓我們後輩子孫才得以享受到比別人更豐厚的際遇,
念好學校、遇好老師、不愁吃穿、心想事成,一整個就是福報滿滿的樣子。
也許是因緣到了,年近不惑,開始探索自己,
發現應該開始學習佛法,把這麼好的佛法傳下去,遂在一次返美探親的時候,
與舊金山大覺蓮社創辦人的葉敏姑姑提到想修習禪法的心情,
姑姑馬上說『想學禪,就回去台灣找聖嚴法師學,他是全世界第一等的禪師。』


就這一句話,開啟了我與法鼓山的因緣。



 

聖嚴法師是在1943年於狼山廣教禪寺出家的,
1949年從軍跟隨國民政府到了臺灣,十年後,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就深深體會到,
『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
這讓我非常有感,因為自己就是在佛法福蔭下充滿福報的人,
誠心發願精進修學佛法,體驗到佛法的好分享給更多的人。


回台之後,便密集地參與法鼓山的禪修活動,
從最基礎的「初級禪訓班」開始,到「禪一」、「禪二」、「禪七」,乃至「禪十四」,
因感動很深,所以在禪修活動之外,
更投入八式動禪師資培訓、初階禪訓班的輔導學長、中級一禪訓班的輔導學長、助理監香、讀書會帶領人...
各式培訓及共修活動,期許自已解行並重、福慧雙修,
弘揚師父所倡導的「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心六倫」等社會運動。
會這麼專注無二心,實在是因為在每次服務奉獻的過程中,
他看見他人盡心盡力而法喜充滿,


他覺得自己得到的遠遠超出付出的。


 

所謂「心靈環保」就是心理的健康。
聖嚴法師說: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
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
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
他認為,只要人的內心清淨,所見的世界便是佛國,
只要人的內心平安,生活的環境也就能平安。


而如何保持心靈的平靜、穩定?這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凡事要正面解讀。
舉個例子來說,當風災地震發生時,對於災損者,
我們一般都會說那人好可憐,這一定是因為他們以前都沒把水土保持給做好。
可是聖嚴法師卻說,這些人真是大菩薩啊!
他們示現讓我們看見這樣的場景,提醒我們該學習如何保護大自然。
師父一直跟我們強調:一切要從「心」,
從「心」去感受大自然要的是什麼?人類要的是什麼?植物要的又是什麼?
就像法鼓山上有七棵雀榕樹,其所在地正是資訊圖書館的用地,
師父可以為了這七棵雀榕樹,主動將圖書館面積縮小,
換作是其他一般人可能會為了建築面積而砍掉這些樹,


師父慈悲認為這些樹在這裡的時間比我們久,我們為什麼要移走它,我們應該尊重它。



 

正是這樣的出發點與觀念,讓我更加篤信這些正是我要學的。
原本需要常回美國的我,這些年因為樂在學習比較少回去,
現在第二次把綠卡退還,單純只是想為自己的生長地--台灣多做一些事。
此時此刻的他可是身兼多職的,
不但是法鼓山合唱團的副團長、也是心六倫種子教師團的副團長,
是桃園地區的前副召委、擔任過佛學初階班的班長與福田班的主持人和班長,
最近更因為食安問題連環爆,
促使法鼓山在原有的道場之外更積極的以多管道的方式,
開始將「心靈環保」推廣到全國各地,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2015年取得金管處對上市櫃公司董監事「道德點數」認證單位擔任其講師,
針對雙北與桃園等數所小學四十個班級的學生開辦校園香草課程,
希冀藉著香草、陪伴孩子,期待他們透過觀察植物的生長、榮枯,進而懂得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看著這位法鼓山終生義工,
雖已年屆六十的花甲之年,
仍興致勃勃的準備去唸法鼓山文理學院的「社區再造」學程碩士研究生,
他的學習清單上還有「環境發展」及「生命教育」等課程待進行,
他更發願在通霄、苑裡附近成立法鼓山辦事處或共修處接引對禪法佛法有興趣的人來修學...
心中不禁生起「有為者亦若是」之感。
對這位終生義工來說,
聖嚴法師所言『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一直是其所奉行的處世態度,
而未來我們可以預見,


他將在法鼓山的帶領下持續推動心靈環保,奉獻自己也成就他人。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 法鼓山行動總綱,主要在於保持心靈純淨與安定。
禮儀環保 保護人類社會的尊嚴與謙和,以心儀、口儀、身儀的淨化,促進人我和諧。
生活環保 保障我們生活的整潔與儉樸,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自然環保 保全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保護自然環境免受污染、破壞。



心五四運動
為實踐四種環保而陸續提倡推動的心法,總計五大項,每一大項有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因此稱為「心」五四。


四安─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心靈中少欲知足。
安身:在生活上勤勞簡樸。
安家:在家庭中相愛相助。
安業:在身、口、意上清淨精進。



四要─自在人生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四它─解決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難存在,不自欺欺人。
接受它:接受困難事實,不怨天尤人。
處理它: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對待他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一切順逆因緣。
感謝:給我們奉獻、服務的機會。
感化:用佛法感化自己,知慚愧、常懺悔,以佛法的悲智感化自己。
感動:用行為感動他人,從自己做起,以學佛的悲智行願感動他人。



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樂。
惜福:珍惜擁有、感恩圖報。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種福:成長自己、廣種福田、人人有福。



  ................法鼓山活動訊息平台